第16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中國館2018年5月26日-11月25日在威尼斯的軍械庫向公眾開放。為了呼應本屆建筑雙年展的主題“自由空間(Free Space)”,策展人李翔寧將中國館的主題定為“我們的鄉村”,從中國農村的角度出發來討論中國農村未來發展的自由空間。
一直以來,中國農村的發展問題都受著各界持續的關注。無論是開發商、政府機構、經濟學家、社會學家,還是建筑師、藝術家,如何在保持中國農村本身魅力的基礎上,建設農村、發展農村,增強農村的吸引力,都是大家不斷討論的議題。在上一屆威尼斯雙年展上,中國館以“平民設計”為出發點,同樣也對中國農村建設與農村手工藝發展的可持續性進行了探討。
而今年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中國館主題“我們的鄉村”,則為大家呈現了以現代化技術及當代審美為主導的農村發展圖景。通過這些建設手段,保留并且發揚中國農村的原始文化特色,使技術與人文相結合,為中國農村的未來帶來更多可能性。策展人李翔寧表示:“中國的鄉村是一個開放的、有各種可能性和機會的場域。這次展覽的目的不僅僅在于鄉愁,更希望回到中國文化的發源之地,去尋找被遺忘的價值和被忽視的可能性,于此展望,我們未來的鄉村。”
中國館開幕式
隨著中國高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傳統鄉村的原始魅力早已被咖啡廳、劇院、電視機等現代化設施隔閡開來。如何重拾人們對于鄉間詩情畫意的美好向往,如何保護和傳承農村傳統文化與產物,如何實現古代文人對于鄉村歸園田居般的理想,這正是當下建筑環境面臨的主要挑戰。“我們的鄉村”正是對于上述途徑的勾勒與呈現。
策展人李翔寧分別以“業、旅、社、文、居、拓”六大板塊,展示了今年來中國建筑師在中國鄉村的實踐作品。從詩意棲居到鄉土制造,從文化實踐到自在自在游憩,從社區營造到開拓創新,六條線索在空間和類型上描繪出中國當代鄉村的發展趨勢和一個充滿機遇的自由格局。
拓:
云市-袁烽
作為整個展覽的開場,建筑師袁烽及其團隊的裝置“云市”坐落于在中國館大門外的草坪上,以一個氣派、抽象、充滿科技感的形象為大眾昭示著本次展覽的基調。“云市”規格龐大,白色半透明的材料如云朵一般“懸浮”于草坪之上,造型類似于中國古代的蛇形涼亭,流線型描繪出一個任意舒展的涼亭姿態。
通過拓撲優化算法那和自主研發的機器人空間3D打印技術,展廳被分為不同的加工組件,使用改性塑料在上海的機器人打印工場預制完成以后,再帶來威尼斯的雙年展場地進行同一組裝。這種預制加工法結構精確、節省人力和時間成本,整個生產過程就如同裝置本身的造型一樣一氣呵成。此外,“云石”所用的特殊的改性塑料,在周遭環境之中融合地恰到好處,半透明的材料使得裝置邊緣看起來消融在空氣之中,使整個裝置產生了一種朦朧的美感。就這樣,“云市”使“人文”與“現代化科技”一起,為整個展覽“我們的鄉村”揭開了序幕。
業:
策展人從鄉村生產的可持續上來討論鄉村經濟的發展。目前,我國鄉村經濟正步入一個從鄉村社會到市場社會的轉型階段,如何利用好現代技術條件,完善生產消費系統,尋找那些被人遺忘的古早鄉村特色產物,正是建筑師們所努力的方向。例如張雷的景德鎮丙丁柴窯、華黎的武夷山竹筏育制場及徐甜甜的松陽樟溪紅糖工坊,皆是利用當地具有代表性的產業,通過建筑改造來優化產業生產方式,將產業特色與鄉村文化緊密相連,避免商業生產和過度開發而影響鄉村風貌。
中國館景德鎮丙丁柴窯模型
徐甜甜所設計的新松陽樟溪紅糖工坊,在繼承村莊本身的文化特色和產品價值的同時,也為工坊開辟了一個銜接村民活動和企業文化展示的重要空間,使生產現場成為了對外宣傳傳統的一個舞臺。將鄉村文化產物、村民生活、商業活動需求、田園景象緊密銜接,讓鄉村制糖工藝能夠在詩情畫意之中傳播出去。
松陽樟溪紅糖工坊- 徐甜甜
旅:
鄉村旅游往往是城市對于自然、傳統和人文痕跡的一種體驗。如今,越來越多的農家樂、度假酒店、避暑山莊在鄉村出現,在某種程度上吸引了人們對于鄉村生活的向往,但也很容易使鄉村生活體驗變味。盡管消費主義與歸隱山水的人文理念相去甚遠,對于建筑師來說,如何將消費主義、山川、傳統、心境的體驗適度融合,則成為了一種挑戰。
莫干山正是鄉村發展轉型的最佳樣本。莫干山環境優美、人文底蘊濃厚,近十年來,大量藝術家、建筑師、設計師投身于莫干山的度假生活開發之中。
庾村大樂民宿 -直造建筑事務所
社:
由于信息發展不全面,許多鄉村所接受的文化信息與城市之間往往會產生一種斷隔,而勞動力的大量涌出則進一步加劇了這種斷裂。正如本屆雙年展的主題“自由空間“所設想的,通過建筑為人際、觀念、生態和秩序打造出一個包容共序的場所,正是這個部分所實踐的方向。
石門廊橋–徐甜甜
建筑師徐甜甜用一座橋搭建了這種互通關系。“石門廊橋”在改造之前是一座因為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隱患而被當局決定拆除的老橋,它連接了位于松陰溪兩岸的石門和石門圩這兩個村莊,曾經是松陰溪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2016年,徐甜甜及其團隊經過深入調查,提出了將大橋改造成一座步行廊橋的意見,讓游客和觀光車能夠在橋上欣賞松陰溪景區的景色。這樣一來,既保留了大橋的歷史記憶、繼續承擔著連接兩個村莊的關系紐帶,同時也為大橋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文:
鄉村,自古以來都是文人墨客的情感發源之地、醞釀創作的夢境,如今也正逐步成為當代藝術與文化的試驗場。越來越多的駐地藝術家選擇來到鄉村進行創作,使傳統的和先鋒的、創造性的與習俗的、開放的思維與閉塞的環境,一起相互碰撞,摩擦出火花。建筑對于鄉村人文的促進作用,不僅是要將當代審美融入鄉村環境,也需要成為當代藝術在鄉村交融的一種載體。
西店記憶裝置 - 劉宇揚
連州攝影博物館試圖將老城日常性的記憶與當代攝影藝術相互融合,所產生的調侃情感使其內部展品與建筑外部的老城產生了一種奇妙的關系——內部半傳統、半先鋒的作品被外部傳統老城所包圍,而這正像一代一代傳承著傳統文化,又產生前衛觀念的年輕人與老人的關系。因此,建筑師也同樣延續了這種做法,在建筑外立面保留了傳統連州的城市肌理,而內部嶄新的現代化博物館空間設計則像一個公共空間一樣對著老城完整打開,和周邊老屋斑駁的屋頂成為了強烈的反差。
連州攝影博物館 - 源計劃建筑師事務所
居:
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居住永遠是所有人最關心的問題。盡管農村生活總是與歸園田居這樣兩袖清風的樸實風情緊緊相扣,但如今的鄉村居住問題卻也和城市一樣被經濟和政策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大規模的商業開發會破壞居住與鄉土的聯系,而建筑師做要做的正是充實這種情感聯系。
船長之家 - 董功
董功及其團隊的船長之家,設計初衷是唯一個有著經常出海的男主人家庭改造他們在懸崖邊上的危宅。在加固加建、穩定峭壁上的房屋的基礎上,董功也為這個建筑加上了一個拱頂,為整個居住場所帶來了宗教情感。拱下視野的內部環境,為船長家庭提供了一個觀察海面,等待船長回家的窗口。建筑在這里成為了大海、思念、責任等復雜的人文情感的載體,聯系著遠方作業的船長。
綠訊網(綠色經濟資訊網)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綠訊網(綠色經濟資訊網))” 的作品,均來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與以下聯系方式進行溝通:總網電話: 13241999108(加微信請注明具體事宜)電話:13241999108 郵箱:1776908900@qq.com 如未與綠訊網(綠色經濟資訊網)本部進行有效溝通的事宜,本網將視同為未曾提前聯系,并不能給予答復、解決。
相關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