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久久/羽月希奶水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成人啪精品午夜在线观看/韩国精品在线

滾動資訊:
第二屆大灣區優秀社會責任企業頒獎典禮在廣州舉辦 莒縣小店司法所:積極打造新時代“楓橋經驗”小店品牌 九州民間中醫藥文化交流專委會、九州國醫館在京揭牌 擇“中”而立:“漢字之美”文化研討活動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辦 盂縣北下莊鄉老石神村深耕鄉村文化 助力和美鄉村建設 紫生高科:核、毒全防護一體面罩成功研制 金隅尋“新”系列之地產: 依托產業鏈優勢 按需創造綠色舒適“好 “鳳凰釀酒”唐山酒業駐盂縣辦事處:讓您在家門口就能喝到放心酒 金隅尋“新”系列之陜西: 實現科研與產業“雙向奔赴 ” 為西北經 探尋新質生產力之唐山:以“綠”為綱 向“新”發展 金隅奔跑在高 2024北京龍促會二月二龍抬頭第十屆傳承會成功舉辦 為膝蓋防護而生,拓必得開展護膝安全關愛行動 爾濱火了,也帶火了粗糧粥,餐飲行業下一個風口來了! 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暨北京鐵道兵文化聯誼會換屆大會在京舉 平安普惠江蘇分公司:積極踐行綠色公益 攜手保護美麗東鹽河 北新建材:創新服務 援助涿州重災戶溫暖過冬 元啟未來:探索元宇宙和人工智能新范式分論壇”在合肥舉辦 2023年度“全國企業數字經濟最佳實踐案例”在合肥發布 2023太湖圖影馬拉松賽事啟動 相約12000名選手將于10月29日伴湖開 首屆中國醫美產業之都高峰論壇暨博覽會在海口舉行

首頁 > 政經

北大光華院長劉俏:中國經濟韌性從何而來?

時間:2020-01-18 05:11:50 來源: 責任編輯:舒鑫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在GDP總量和人均GDP兩個關鍵指標再上新臺階:據初步核算,2019年全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990865億元,比上年增長6.1%,仍穩居世界第二位;同時,我國人均GDP也首次突破1萬美元。

  2019年中國經濟面臨格外嚴峻的內外部環境之下,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反映了中國經濟本身的韌性,為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打下堅實基礎。觀察中國經濟不僅僅只看經濟增速,更要看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消費已然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和消費性服務業展現了強勁活力。

  人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意味著中國距離“高收入國家”的標準更加接近了,這一指標讓人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勢頭信心更足。而從另一指標——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萬元,增速基本與GDP一致,也為消費進一步成為經濟增長新動能提供了保障。

  總體來看,中國經濟的韌性,表現在穩中求進的“穩”字上,反映在三個方面:

  第一,“穩”體現在經濟增速上。6.1%的數據本身符合預期。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能頂住內外部壓力,保持在合理區間運行。

  第二,“穩”體現在就業穩。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城鎮調查失業率符合預期目標。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52萬人,連續7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明顯高于1100萬人以上的預期目標,完成全年目標的122.9%。事實上,對于一個基本完成工業化的經濟體而言,就業問題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得益于我們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很好地穩住了就業。

  第三,“穩”還體現在政府宏觀政策調控的穩定。在內外部困難交織的情況下,政府科學穩健地把握了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確保了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包括及時果斷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有效結合,比如地方政府專項債的發放、減稅降費為企業注入更多活力等。同時不斷改善營商環境,給予企業家更多信心,不斷吸引各類投資主體,這些都是中國經濟韌性的原因。

  對于2020年,劉俏持相對樂觀的態度:會比2019年要好一些,尤其是在2020年的下半年會表現得更明顯。

  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仍有很多有利的力量。我國有全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消費占GDP的比例,即消費率在未來一段時間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消費結構中未來服務消費占比也會大幅提升。同時,消費升級和產業升級也是相互促進的。我的樂觀還在于,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將釋放出更多民營企業投資能力和投資意愿,增強他們的信心。我也特別關注要素市場的改革,包括金融改革、土地改革、戶籍制度改革等方面都會有更多動作值得期待。

  總體來看,劉俏認為2020年GDP實際增長率有望達到6.1%,能夠順利實現“決勝小康”目標。

  劉俏,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金融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17年《中國新聞周刊》“影響中國”年度經濟學家。劉俏教授在公司金融、實證資產定價、市場微觀結構與中國經濟研究等方面擁有眾多著述,其著作包括《我們熱愛的金融——重塑我們這個時代的中國金融》、《從大到偉大2.0 —— 重塑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等。

綠訊網(綠色經濟資訊網)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綠訊網(綠色經濟資訊網))” 的作品,均來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與以下聯系方式進行溝通:總網電話: 13241999108(加微信請注明具體事宜)電話:13241999108 郵箱:1776908900@qq.com 如未與綠訊網(綠色經濟資訊網)本部進行有效溝通的事宜,本網將視同為未曾提前聯系,并不能給予答復、解決。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加入我們 法律聲明 征文啟事 誠聘通訊員 合作推介 網站地圖

電話:13683231415(微信) E-mail:1776908900@qq.com

Copyright 綠訊網(綠色經濟資訊網)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郵政編碼:100089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39153號-1